translation

机器翻译问题管窥:从一个句子说起

汉语原句: “父亲出轨,我和弟弟把小三打了一顿,结果成了母亲的仇人。” DEEPL翻译: When my father cheated on me, my brother and I beat up the mistress and ended up becoming enemies of my mother. 也不能只怪机器,那句汉语原文后半句主体含混不明,也是个原因。原文没有明确说出谁成了母亲的仇人? Deeple翻译里第一句话里的第一个错误十分过分。但后面还好,甚至都忠实于原文后半部分主体含混的特征。 此外,这个句子机器翻译不够理想还有个原因,应该是英汉语言对于标点符号——尤其是逗号使用的巨大差异造成的。【个人以为,现在很多汉语使用者标点符号用法不规范。例文里面第一个逗号改为逗号应该更为严谨,这样机器翻译应该也会减少错误】

「原告」和「被告」的英文翻译

「原告」和「被告」 本文很有水准,来自: 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 [2008-06-26] 翁靜晶 港產影視製作,粗製濫造、不求甚解者眾。雖被稱為「法治社會」,但港片中,對好些基本法律詞語的運用,仍是錯漏百出。最粗疏的做法,是將法律程序的雙方,一律稱為「原告」和「被告」,就算角色是在辦離婚也都如此說,實在是荒天下之大謬! 與訟雙方的稱謂甚多,按照案件類型,有所不同。「原告」(prosecutor)和「被告」(accused),是刑事案件專用的。於民事訴訟中,一般稱為「原告人」(plaintiff)及「被告人」(defendant)。英語中完全不同的詞彙,譯成中文後,只多了一個「人」字,卻就劃分了刑事民事之分野,不得不慎!有時,在同一案中,某被告人認為有其他人該承擔「共同責任」,不能讓之置身事外、獨善其身,亦可拖其下水,將他列為「第三方」(thirdparty),一起面對訴訟。 有趣的是,內地的法律用語則是相反的,民事案用被告和原告,刑事案說公訴人及被告人。 至於婚姻訴訟,則有特別講法,喚作「呈請人」(petitioner)與「答辯人」(respondent)。同時被列作答辯人的第三者(例如通姦案中的情婦情夫),則不叫「第三方」,而稱做co-respondent,中文翻譯並不統一,政府出版的《英漢法律詞彙》中譯成「共同答辯人」,但也有判詞把之說為「擬答辯人」。 說來,「答辯人」作為官司其中一方,甚為普遍,不獨見於婚姻訴訟。刑事案件審訊,如屬於上訴,那麼被告就會成為「上訴人」(appellant),而原是控方的特區政府,則被列為「答辯人」。在民事案中,情況類同,之前審訊中的原告人或呈請人,上訴時變作答辯一方,答辯人則搖身成上訴人,有點交換名號的味道!另外,因應不同的法律程序,還有「申請人」(applicant)及「申索人」(claimant)等身份,對家均同樣用「答辯人」為稱呼。 身為行內者,一看判詞開端兩方的稱謂,幾乎即可知案件類別。電影電視的製作人,在進行資料搜集時,務請不要馬虎才是!

“It takes a village“啥意思?咋翻译?

意思:”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” is an African proverb that means that an entire community of people must provide for and interact positively with children for those children to experience and grow in a safe and healthy environment.”养个孩子要整个村庄”,这是一句非洲谚语,意思是整个社区的人要支持儿童并与他们积极互动,以便这些儿童在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中体验和成长。【来自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It_takes_a_village 】 Arthur提供的参考译文: 1. ”养个孩子要整个村庄” 2. 养孩子不易,邻里要齐心协力 3. 众人拾柴火焰高【适用于泛意的、并非只是指孩子教育的方面】

Home
Services
Contact